看着手中的诗集,一点重量都没有。
轻飘飘的诗集,仿佛是空气一般,要不是还有一点微不足道的触感,柳山桐都开始怀疑自己的视觉了。
柳山桐把诗集往后面翻去,还有一页,书页的右上角出现两个十分明显的字,残章。而书页的中间便是柳山桐中午在下雨时随口说的两句诗词。
这?
柳山桐脑海中浮现出一句,难道这!
不会吧!
柳山桐不敢多想,随手拿起一旁的笔记,上面零零散散的文字,正是柳山桐自己曾经写的诗词。
一声低吟!
“双景叠却迷人眼,忍看杨柳是他乡。”
低吟的一瞬间,柳山桐有点恍惚,似乎有那么一刹那他瞥见了自己的家乡。
摇了摇头,柳山桐感觉只是有些累了,再低头看了看手中的诗集,果不其然诗集上边多了一页,正是刚刚的那句诗。
难不成这个可以记录自己诵读的诗?
柳山桐心中一阵荡漾,当即就诵读起曾经在学校中学过的诗词。
“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。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。”
咦?
手中的诗集没有任何反应!
这首诗可是历史上千古留名的《枫桥夜泊》,这诗集怎么会没有反应,该不会是坏了吧?
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”
柳山桐又试着吟诵了一首《山居秋暝》,还是没反应。
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
柳山桐又尝试背诵苏轼的《水调歌头(明月几时有)》,还是没有反应。
一时间,柳山桐有些哭笑不得。
这都是些什么事啊!
随手合上诗集,看着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《山桐诗集》。
一道灵光闪过柳山桐的脑海,难不成必须是自己写的诗?
不至于吧!
柳山桐晃了晃脑袋,这未免也太匪夷所思了。
然而好奇心像一只猫似的,不断的撩拨着柳山桐的心弦。
咬咬牙,柳山桐打开手机的扣扣,将自己空间中的记录翻了出来。
看着空间中的诗词,柳山桐微微一笑。还好自己以前因为炫耀的心态,把诗词发在了空间里,不然现在都找不到。虽然早就没有了炫耀的心思,可是却养成了习惯。
一边翻阅,一边诵读,手中的书籍页数也越来越多。
虽然不清楚这本诗集有什么作用,但是就凭它能够通过诵读来记载诗词,对于自己而言也是不错的宝贝!
更何况,随着年龄的增长,自己写的诗词也越来越多。正好可以借此时机,将自己的作品都收集到一起。
随着这道念头的响起,柳山桐眼中仿佛燃起了火焰般,一时间精力旺盛到了极点。
只是,柳山桐不知道,随着他的诵读。当初寄托这些诗意的地方和事物,都泛起了光芒,化为新的神秘事件。
高中和大学时候的学校,以前工作的地点,旅游过的风景,还有残留着自己诗意的各个城市,这些地方随着柳山桐的诗意,都幻化出各自的美丽。
当晚,很多地区的天空,灵气都在爆升。这是众多诗人的杰作,可惜没有人知道。当然,身为诗人的柳山桐,他自己也不知道。
此刻的他,还在疯狂的诵读着自己曾经的作品。
这时的柳山桐只注意到自己的诗集多了很多页,丝毫没有发觉书籍的封面有了变化。原本书籍封面上的几个大字早已变了颜色,不仅如此,封面的颜色和印记也变了。
。。。。。。
冷月渐西,随着夜色的逐渐深沉,人们也沉入睡眠中。
在遥远的未知之处,一个衣着邋遢的书生正在四处逃窜,而追逐过来的却是奇形怪状的存在,有三头的石头状生物,有水滴形态的不明生物,有两个纸片垂直拼合的奇异生物,各种各样,闻所未闻。总之,除了这个书生之外,其他的所有存在都不是我们可以想象到的存在。
一次又一次的躲开其他生物的进攻,可以说是实力非同凡响。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,书生手上的那本书,和出现在柳山桐手头上的书有着难以让人想象的相似度。不得不说的是,这个书生的实力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。虽然对方人数众多,手段也是各有其玄妙,不过在这个书生面前,都只是过家家的把式,轻而易举的躲掉了一波又一波进攻。也许是书生玩得累了,随手一挥,一道神奇的光芒从书本中射出,直接将眼前的敌人消灭殆尽。
仔细一看,书生手中的书籍封面只有四个字,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,太白诗集!
只是,这里发生的一切一切,都是地球上的人们所不了解的存在。哪怕是它的名字,也是不可考证的存在。
世界战场北阿。
这个名字,顾名思义,正是世界与世界之间的战场。
时代文化的断层,太多太多,如今已经没有知道他的存在了!
它出现在遥远的曾经,那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。
在时光的掩盖中,一切的一切都成了不为人知。而如今的人们,对那早已遗失的过往没有丝毫了解。谁又能知道,那些遥远时代的危险,即将归来!
。。。。。。
随着柳山桐的不断诵读,书籍的厚度也不断的增加,而其中蕴含的种种情感,以诗意的形式不断的堆叠。
而这些诗意,又将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反哺到柳山桐身上。
事实上,这个时间不仅仅只有柳山桐的诵读自己的诗词,还有很多的诗人也发现了这个事情。其中大部分都与柳山桐一样,不断的诵读着自己曾经的作品。
这确实是最正确的选择,而那些没有诵读自己作品的诗人们,丝毫不知道自己错过了怎样的机遇。
而在将来,他们也将为错过这个机遇而后悔。